棉鈴蟲
時間:2017-10-12 06:04
1 、癥狀
幼蟲食害嫩尖和嫩葉,形成孔洞和缺刻。
2 、流行情況
棉鈴蟲在我國各棉區的年發生代數和主要為害世代各不相同。在遼河流域棉區和新疆大部分棉區年發生3代,以第2代為害為主;在黃河流域棉區和部分長江流域棉區年發生4代,以第2代最重,3代次之;在長江流域大部分棉區每年發生5代,以第3、4代最重;在北緯25°以南地區每年可發生6~7代,以第3、4、5代為害嚴重。各地一般均以蛹在土中越冬。
棉鈴蟲(圖示)
棉鈴蟲全年的發生過程因地而異。西北內陸棉區5月下旬越冬蟲進入羽化盛期,在玉米、谷子、西葫蘆、豌豆等作物上產卵。第1代卵、幼蟲和成蟲發生盛期分別在6月初、6月上中旬和7月上旬,第2代卵、幼蟲和成蟲的盛發期分別在7月中旬、下旬和8月下旬,第3代卵和幼蟲的盛發期分別在8月下旬至9月初、9月中旬。黃河流域棉區4月下旬至5月中旬,當氣溫升至15℃以上時,越冬代成蟲羽化,第1代幼蟲主要為害小麥、豌豆、苜蓿、春玉米、番茄等作物,6月上、中旬入土化蛹,6月中、下旬第1代成蟲盛發,大量遷入棉田產卵;第2代幼蟲發生較重,6月底至7月中下旬為第2代幼蟲化蛹盛期,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第2代成蟲盛發期,主要集中于棉花上產卵;第3代幼蟲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,成蟲盛發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,大部分成蟲仍在棉花上產卵;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第4代幼蟲老熟,在5~15cm深的土中筑土室化蛹越冬,長江流域棉區4月底至5月上旬越冬代成蟲羽化,在早春寄主上產卵;第1代成蟲6月份盛發,遷入棉田產卵;第2代成蟲盛發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,常出現2~3次發蛾高峰;第3代成蟲盛發期在8月中下旬,發生期長,峰次多;第4代幼蟲在旺長遲發的棉田發生較重;發生5代的棉區第4代成蟲盛發期在9、10月份,多數成蟲在秋玉米、向日葵、晚秋蔬菜等寄主上產卵。
成蟲:晝伏夜出,晚上活動、覓食和交尾、產卵。成蟲有取食補充營養的習性,羽化后吸食花蜜或蚜蟲分泌的蜜露。雌成蟲有多次交配習性,羽化當晚即可交尾,2~3d后開始產卵,產卵歷期6~8d。產卵多在黃昏和夜間進行,喜歡產卵于嫩尖、嫩葉等幼嫩部分。卵散產,第1代卵集中產于棉花頂尖和頂部的3片嫩葉上,第2代卵分散產于蕾、花、鈴上。單雌產卵量1000粒左右,最多達3000多粒。成蟲飛翔力強,對黑光燈,尤其是波長333nm的短光波趨性較強,對萎蔫的楊、柳、風楊、刺槐等枝把散發的氣味有趨性。
幼蟲:一般6齡。初孵幼蟲先吃卵殼,后爬行到心葉或葉片背面棲息,第2d集中在生長點或果枝嫩尖處取食嫩葉,但為害狀不明顯。2齡幼蟲除食害嫩葉外,開始取食幼蕾。3齡以上的幼蟲具有自相殘殺的習性。5~6齡幼蟲進入暴食期,每頭幼蟲一生可取食蕾、花、鈴10個左右,多者達18個。幼蟲有轉株為害習性,轉移時間多在9時和17時。
老熟幼蟲在入土化蛹前數小時停止取食,多從棉株上滾落地面。在原落地處1m范圍內尋找較為疏松干燥的土壤鉆入化蛹,因此,在棉田畦梁處入土化蛹最多。
各蟲態歷期:卵3~6d,幼蟲12~23d,蛹10~14d,成蟲壽命7~12d。
3、害蟲形態
3.1成蟲
體長15~20mm,翅展27~38mm。雌蛾赤褐色,雄蛾灰綠色。前翅翅尖突伸 ,外緣較直,斑紋模糊不清,中橫線由腎形斑下斜至翅后緣,外橫線末端達腎形斑正下方,亞緣線鋸齒較均勻。后翅灰白色,脈紋褐色明顯,沿外緣有黑褐色寬帶,寬帶中部2個灰白斑不靠外緣。前足脛節外側有1個端刺。雄性生殖器的陽莖細長,末端內膜上有1個很小的倒刺(煙夜蛾無)。
3.2卵
近半球形,底部較平,高0.51~0.55mm,直徑0.44~0.48mm,頂部微隆起。初產時乳白色或淡綠色,逐漸變為黃色,孵化前紫褐色。卵表面可見縱橫紋,其中伸達卵孔的縱棱有11~13條,縱棱有2岔和3岔到達底部,通常26~29條。
3.3幼蟲
老熟幼蟲長約40~50mm,初孵幼蟲青灰色,以后體色多變,分4個類型:1)體色淡紅,背線,亞背線褐色,氣門線白色,毛突黑色。2)體色黃白,背線,亞背線淡綠,氣門線白色,毛突與體色相同。3)體色淡綠,背線,亞背線不明顯,氣門線白色,毛突與體色相同。4)體色深綠,背線,亞背線不太明顯,氣門淡黃色。頭部黃色,有褐色網狀斑紋。蟲體各體節有毛片12個,前胸側毛組的L1毛和L2毛的連線通過氣門,或至少與氣門下緣相切(區別于煙夜蛾)。體表密生長而尖的小刺。
3.4蛹
長13~23.8mm,寬4.2~6.5mm,紡錘形,赤褐至黑褐色,腹末有一對臀刺,刺的基部分開。氣門較大,圍孔片呈筒狀突起較高,腹部第5~7節的背面和腹面的前緣有7~8排較稀疏的半圓形刻點(煙青蟲氣孔小,刺的基部合攏,圍孔片不高,第5~7節點刻細密,有半圓,也有圓形的)。入土5~15cm化蛹,外被土繭。
4 、防治措施
4.1 農業防治
4.1.1 種植抗蟲品種,如轉Bt基因抗蟲棉。
4.1.2合理布局作物。棉花與小麥、油菜、玉米等合理間作套種或插花種植,可以豐富棉田天敵資源。
4.1.3耕地滅蛹。冬季深翻冬灌,破壞蛹室,結合冬灌,可使越冬蛹窒息死亡。麥收后及時中耕滅茬,可降低成蟲的羽化率。
4.1.4噴磷驅蛾。產卵盛期在棉田噴灑2%過磷酸鈣浸出液,具有驅蛾產卵,減輕為害的作用。
4.1.5人工除蟲。成蟲產卵盛期結合對棉花進行整枝、摘心、抹贅芽、剪空果枝等,將去除的幼嫩部分帶出棉田外銷毀,可以消滅大量卵和幼蟲。
4.2誘殺成蟲
4.2.1 燈光誘殺。成蟲對黑光燈、高壓汞燈有較強的趨性,特別是高壓汞燈的有效誘殺半徑約80~160m。
4.2.2楊樹枝把誘蛾。
4.2.3性誘劑誘蛾。
4.3生物防治
4.3.1保護自然天敵。應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和改進施藥方式,減少對天敵的殺傷,發揮自然天敵對棉鈴蟲的控制作用。
4.3.2噴灑生物農藥,如Bt乳劑、核多角體病毒(NPV)、雷公藤精乳油等。
4.3.3釋放赤眼蜂。
4.4 化學防治
滅幼脲700倍液、25%快殺靈2000倍液,24%萬靈1000倍液(該藥注意不要過量,以免產生藥害,同時不要使用含有辛硫磷、敵敵畏成分的農藥,以免“燒葉”)、5%卡死克2000倍液進行防治,或用福將(10.5%的甲維氟鈴脲)1000—1500倍液噴霧。注意交替使用或混合配用,以減緩抗藥性的產生。
內容